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19 10:50
图1   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施工现场
一、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重心,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正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机遇。在中央政府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计划和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各级省市纷纷开始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热潮。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由2015年的7360万平方米增长到2018年的2.9亿平方米(占新开工面积13.9%),复合增速达59%。
  (一)各省装配式建筑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均已发布文件表示在未来10年内发展装配式建筑,并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政策支持。
  根据“到2020年提出的装配式建筑占比目标”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积极型,稳健型和迟缓型。
  积极型:是指那些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的目标,占到总数的21%左右,其中包括:上海、北京、山东、浙江、江西、四川等。
  稳健型:是指制定试点示范期,推广发展期和普及应用期稳步实现目标,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15-20%以上,占到总数的38%。其中包括:吉林、天津、河北、重庆、江苏、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
  迟缓型:是指没有明确阶段性目标或详细目标,或目标与国家发布的一致。这部分省份最多,占到41%。其中包括:辽宁、内蒙古、河南、山西、新疆、陕西、宁夏、湖南、深圳、云南、海南、青海等。
  从内容看,各省市装配式支持政策类型主要包括:用地支持、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税费优惠、容积率、评奖、信贷支持、审批、消费引导、行业扶持等10个小类。
  在政策使用比例方面,税费优惠政策超过90%,其次为用地支持、财政补贴和容积率均超过50%,最后依次是专项资金、信贷支持、行业扶持、审批、评奖、消费引导。
  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发布了相关的激励政策,新疆的激励政策类型最多(8项),其次是四川省(6项)。全国政策激励平均为4项,其中激励政策条款数量靠前的省份依次是新疆、四川、黑龙江、河南、湖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
  (二)分区域看,华东地区一马当先
  分区域看,落地速度最快的地区为华东地区,其中2018年上海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2000万平米,占新开工面积比重达74%,浙江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5692万平米,占全市新开工建筑面积达44%,江苏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2000万平米,占全省新开工面积比重达15%。
图2   2018年主要省市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对比
  (三)从企业看,国资建筑大佬占据市场
  从施工企业看,由于装配式建筑并无特殊资质要求,具备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数量庞大)的建工企业均可承接相关建设工程,其中中国建筑、上海建工等经营市场位于东部发达地区的龙头企业优先受益。
图3   装配式建筑领先企业市场份额情况
  2017年,按PC装配式建筑构件收入计,远大住工是中国PC装配式建筑构件市场的最大参与者,市场份额达到15.9%。市场竞争对手包括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地方构件制造企业和合资构件制造企业。其他主要参与者包括上海建工、中国建筑、北京住宅产业化集团、上海城建等。
二、政策助力,是装配式快速发展的核心
  (一)政策背景,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
  对比发达国家,我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差距巨大。主要发达国家建筑现代化推进已经较为成熟,建筑业相对成熟、完善。工业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均曾开发出各类装配式建筑专用体系,如英国L板体系、法国预应力装配框架体系、德国预制空心模板墙体系、美国预制装配停车楼体系、日本多层装配式集合住宅体系等。代表国家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2017年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均达到或超过70%,对比我国2017年渗透率仅8.4%,我国装配化建筑渗透率差距较大,提升空间巨大。
图4   中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与主要发达国家对比(2017年)
  建筑业人工费用逐年上升,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意愿持续走低。我国建筑业农民工收入水平逐年上涨,2017年平均月收入达到3,918元,2009-2017年收入水平增加Cagr为11.6%;另一方面从事建筑业农民工占比2014年起呈下降趋势,农民工选择建筑业意愿持续走低,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人工费用上升。
图5   建筑业农民工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图6   建筑业农民工占比近年呈下降趋势(%)
  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观动力不足,主要源于1)传统现浇建筑模式成本仍低于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如亚泰集团张建国等2017年分析结果,现浇及装配率分别为20%、40%、60%的建筑每平米建造成本分别为1,235、1,372、1,605、1,653元);2)传统土建施工企业、操作工人施工中(尤其是住宅建设)更熟悉现浇工艺流程。
表1   装配率提升人工费用占比逐渐下降
  装配式建筑为建筑业未来趋势,亟待政策支持。考虑到:1)海外建筑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参考(我国与海外装配式建筑占比差距明显);2)当前建筑人工费用支出持续上涨,建筑装配率提升有利于人工费用下降(表1),装配式建筑为我国建筑业发展未来确定性趋势。但考虑到当前施工方提升建筑装配率主观动力有限,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引导。
  (二)政策加码,首提“钢结构+住宅”
  装配式建筑政策支持持续加码。2013年住建部印发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区域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要我国要加快形成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工业化建筑体系;国务院于2016年提出我国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2017年住建部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分别大于20%、15%和10%,此外多项装配式建筑建设、评估标准相继出台,各省/地区相继发布配套政策支持推进装配式建筑实施,明确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目标,同时提出相关补贴、优惠政策。
表2   中央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部分关键政策
  住建部首次仅提推广钢结构,明确住宅建设试点,后续配套政策值得期待。复盘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政府上层部门基本同时推广PC结构和钢结构应用,并无明显侧重。2019年3月27日住建部建设市场监管司发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于首条工作要点“推进建筑业中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中单独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系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中首次仅提钢结构试点,同时提出将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并将于试点地区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中明确一定比例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参考过往中央政策提出后地方政府配套政策往往快速跟进,我们认为“钢结构+住宅”地方配套政策值得期待。
  (三)政策验证,装配式快速发展,但钢构未享红利
  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正高速发展。近年来在政策持续推动、建筑技术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我国装配式建筑面积、行业规模迎来快速发展。2017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1.5亿平方米,占2017年新开工房屋面积比例已达8.4%,面积较2016年增长31.6%,2011-2017年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复合增速高达123.6%;2017年装配式建筑及相关配套产业(清洁能源、一体化装饰、智能家居等)总行业规模达到5333亿元,较2016年增加38.6%,2011-2017年行业规模复合增速高达113.1%。间接数据亦佐证装配式建筑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工程机械租赁设备龙头庞源租赁数据显示,公司用于装配式建筑塔吊产值占比持续提升,2017年以来装配式建筑使用塔吊数量及吨米数月度数据基本保持超100%同比增速增长。
图7   我国装配式建筑以PC结构为主,钢结构次之(2016年)
  我国装配式建筑以PC结构为主流,钢结构尚未享受行业成长红利。尽管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迅速,钢结构行业受益似乎并不明显,主要钢结构上市企业杭萧钢构、精工钢构、鸿路钢构、中建钢构2011-2017年收入Cagr分别为4.4%、2.3%、6.1%、14.7%远慢于装配式建筑面积、行业规模同期增速(123.6%、113.1%)。我们推测2018年以前装配式建筑行业红利主要由市场主流PC结构享受。
  我国现阶段装配式建筑中PC结构占据主要位置,其次为钢结构。以住建部2016年发布的119项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为例,PC结构项目为41项,占比35%;钢结构19项,占比16%;木结构为4项,其余为部品部件生产项目。
三、钢结构将有望站上装配式的风口
  (一)装配式与钢结构原非一一对应
表3   三类装配式建筑结构比较
  装配式建筑构件主要为预制混凝土(PrecastConcrete,PC)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三类构件各具优劣。我国装配式建筑PC结构应用最多,集中应用于水利工程、桥梁等建筑,过去作为试点的保障性住房亦大多使用PC结构,PC结构在三类构架中强度最好、防火/防腐性能最出色。钢结构应用集中于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三类构件中具备工业化程度最高、抗震性能出色、结构灵活得房率最高等优点。木结构环保性能出色但建造成本高,应用最少。
  我国钢结构主要应用于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设应用较少。2016年钢构应用项目中商业地产/场馆/厂房类项目占比高达74.5%,住宅项目占比仅4.1%。装配式住宅类项目更多采用PC结构,主要源于传统土建施工企业更熟悉混凝土工艺及钢结构人才相对欠缺。
  (二)若政策支持加码,钢构成本并非关键制约
  平均成本方面,钢结构>PC结构>现浇。
表4   每平米装配式住宅投资造价估算(元/平方米)
  据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测算,现浇混凝土房屋造价约2,000元/平米;据住建部《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征求意见稿),PC结构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装配率20%-60%)平均造价分别为2,151、2,416元/平米,分别较现浇造价高7.6%、20.8%,钢结构高层住宅平均造价为2,777元/平米,较PC结构高层住宅高约8.5%-27.4%。
  中长期钢结构成本劣势将逐渐消失,短期大规模推广仍需政府补贴。根据住建部《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征求意见稿),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成本中85%为建安成本,建安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其他费用;随着装配式建筑装配率提高,人工费用占比逐渐降低(绝对金额亦降低),主要费用材料费用逐渐提升,其中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人工费用占比最低(8.2%),材料费用占比最高(72.0%)。考虑到建筑业人工成本逐渐走高,随着应用规模扩大规模效应体现,材料费用将逐渐下降。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相对现浇建筑、PC结构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劣势将逐渐消失。短期来看,成本劣势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税收优惠、补贴及其他政策支持所抹平。
  尽管PC结构成本较现浇高,但过去数年其依旧能够迎来快速发展,核心原因在于政策支持。因此我们认为,若政策加大对钢构的支持力度,目前钢构的成本劣势并不会成为其快速推广的绊脚石。
  (三)保障房等项目,政策可操作性高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房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预计住房保障相关支出将维持较高水平。我国房建约70%左右为住宅建设,保障性住房开工面积占住宅新开工面积比例近年来处于40-50%区间(2017年测算占比为44%,“十二五”期间测算占比为49%)。受益于民生工程重要性凸显,国家推进保障性住房支持力度大,2017年全国用于住房保障的公共财政支出(包括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达到6,552亿元,2010-2017住房保障公共财政支出Cagr增速为16.7%,根据住建部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将持续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我们预计住房保障财政支出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保障住房是推进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抓手,过去装配式建筑以PC结构为主。过去中央政策并未明确规定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制或推广装配式住宅建设,但考虑到装配式住房具备安全性好/工期较短/环保节能表现好等优势,结合政府提出的装配式建筑占比目标,保障性住房采用装配式建筑助政府实现一石多鸟效果。在此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明确发文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采用装配式建筑。过去采用装配式建筑的保障性住房大多以PC结构为主,主要源于施工企业更熟悉混凝土工艺、成本优势及钢结构人才较紧缺。
  政策引导采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将使行业发展提速。我们认为3月27日住建部建设市场监管司首次单独提出试点地区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中明确一定比例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有几方面重要意义:1)突破钢结构应用领域,考虑到保障性住房为房建领域重要组成部分,钢结构需求空间被打开;2)试点应用范围明确,路径清晰,有利于顺利实现钢结构推广;3)钢结构装配式推广有利于放大钢结构装配式规模,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4)中央政策引导有望带动更多地方政府发布配套政策推动保障性住房采用钢结构。
四、从这个时点起,我们看好钢构长期成长性
  (一)装配式建筑行业将保持成长性
  考虑到我国装配式建筑还有巨大提升空间,国家对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政策持续加码,产业扶持力度及针对性逐渐加大,同时装配式建筑相较现浇模式造价优势将逐渐显现,我们认为未来装配式建筑行业值得期待。
  根据政策要求,预计我国2020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5%,2025年进一步达到30%。参考住建部2016年11月发布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征求意见稿),每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造价取不同类建筑之中位数2,231元/平方米,考虑到人工成本逐年上升,规模效应致材料费用下降,我们假设中短期单位成本装配式建筑平均价格维持2,231元/平方米。据此测算,我们预计装配式建筑行业规模2020年、2025年将分别达到7,006、14,011亿元,2017-2020年装配式建筑行业规模Cagr为27.9%,2017-2025年Cagr为19.6%,装配式建筑行业未来将保持高速成长。
表5   装配式建筑行业规模测算
  (二)受益政策倾斜,预计钢结构行业将提速
  对比国外,钢结构建筑占比有巨大提升空间。从三个角度可以直观感受我国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与国外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差距:1)2017年,中国建筑用钢量占钢材总消耗量比例约22-26%,发达国家普遍在50%以上;2)中国建筑钢结构用钢量占钢材总产量比例不足2%,发达国家则普遍为30%以上;3) 2017年,中国使用钢结构住宅占比不足5%,发达国家则普遍在20%,日本高达50%。参照发达国家建筑现代化发展路径,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比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图8   我国使用钢结构住宅占比较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017年)
  考虑到:1)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规模持续高增长;2)政策推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试点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短期有望推进钢构快速应用;3)长期来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造价劣势将逐渐消失,短期价格劣势可通过政府补贴弥补;4)对比发达国家,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比提升空间大;我们认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空间广阔,发展将提速,看好行业长期成长性。
五、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市场迎来快速增长阶段
  (一)装配式是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渗透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装配式建筑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预置混凝土结构(PC),钢结构(PS),木结构是装配式建筑的主要三大形式。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的形势,决定了它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建筑施工,解决及避免了当前传统建造的施工现场面临的许多难点。与现浇式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的主要优点是组装效率高、精度高、绿色环保(建筑垃圾较少)、可大幅降低人工依赖。
表6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现浇方式优势明显,是建筑业未来必然发展方向
图9   中国建筑装配化率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成熟市场
  近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2.7%快速提升至2018年9%,但仍与世界主要国家70%以上的装配化率具有较大差距。美国,日本的现有装配式建筑占比高达90%,法国、丹麦、瑞典、新加坡的装配式建筑占比分别为85%、80%、80%、70%。
表7   我国装配式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
  (二)政策临近检验年行业加快发展,钢结构装配式推广力度加大
  我国装配式建筑经历过尝试、低谷阶段,现在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技术得到完善与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几年国家政策向装配式建筑倾斜,出台相关政策越发频繁与实际。最早2012年财政部、住建部提出力争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2017年1月发布装配式建筑三大体系技术标准;2017年3月出台《“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及配套管理办法,将装配式建筑的促进落至实际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20%以上,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30%。
表8   我国装配式发展历史
  统一标准落实,政策迎来检验期。《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自2018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后,装配式建筑拥有统一严格量化的评定标准,市场发展更为规范有序且便于全国发展情况统计。继标准制定后,随着时间逐渐逼近政策首期目标年2020年,国家开始启动统计验收工作以了解掌握各地装配式建筑推进情况,2019年1月17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度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统计工作的通知》,重点统计2018年度各地发展装配式建筑情况,包括装配式建筑组织机构建设情况、政策措施及目标任务情况、标准规范编制情况、项目落实情况、技术体系情况、生产产能情况、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2018年中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约1.9亿平方米,预计市场空间约为4,750亿,根据政策目标,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15%以上,2025年达到30%,假设新开工面积以2018年为起点不增长,每平米造价2,500元,预计2020年/2025年对应市场空间分别为7,849亿元和1.57万亿,2019-2020年行业平均增速近30%,装配式建筑行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表9   预计2020年/2025年对应市场空间分别为7,849亿元和1.57万亿
  2017年装配式建筑中钢结构建造方式占比大约21%,政策推广力度正在持续加大,增速有望超过装配式行业发展速度。若2020年装配式钢结构占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则对应市场空间2,355亿元,2019-2020年平均增长率可达46%。


走进中富航         中富航投资         尚鼎地产         装配式建筑         永泰市政         天天物业         新闻中心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730-8979818

地址:岳阳市岳阳楼区木里港路333号
官网移动端二维码